設計師的升級之路: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有一個學長, 他是2012年畢業, 本科專業是平面廣告設計。
在畢業那幾個月里,他一直很苦惱
此前他在廣告公司實習過, 知道這一行競爭無比慘烈,很多人從業三年多,卻依舊在一二線城市拿著3000左右的月薪。
可即便如此,也很難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
不久, 他在網上零零星星,看到有關UI設計師的招聘信息
他知道移動互聯網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于是他將職業方向由平面廣告轉移到做App界面,并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積累成功找到了一份UI設計師的工作。
在2013年底,也就是畢業一年半后,他的月薪已達到了12000元。這讓很多人羨慕不已。
這個時候,并非他UI水平有多高,而是移動互聯網創業浪潮剛剛興起,市場上很難找到相應的人才。學長所掌握的知識在當時具有獨特性,如下圖:
這是他可以拿到高薪的根本原因。
這背后,就涉及到商業領域中常見的兩個概念:紅海和藍海。
他很早就認識到,傳統平面廣告的人才市場競爭早已白熱化,競爭極為慘烈,利潤也很稀薄。
而UI設計則是全新的市場,不僅在當時鮮有競爭對手,同時利潤高、升值空間巨大。
如果個人看做是一家“公司”,那學長作為“CEO”,無疑在當時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新行業的困惑與迷茫
雖然很多人都能發現職業的“藍?!?,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在藍海中把自己的收益最大化。這主要是因為以下三個限制:
限制一:缺少成長地圖
在過去的時代里,榜樣是我們重要的人生動力之一,也就是我們通往未來的地圖。
當了醫生,就跟隨名醫的足跡前行;
當了律師,就探尋大律師的成長的軌跡;
當了士兵,就以元帥做榜樣。
可,一旦踏入新行業,就等于進入了一個新大陸。
前方的一切都是未知的,需要自己去摸索。
即便,你在路上發現了前人的足跡,你也無法確切的知道這條路通向哪,
或者說,即便你確切的指導某條路的終點,你也無法預料這條道路上所能發生的情況
也許,之前的人,都可以順利走完這條路,可你到你走的時候,也許就會遇到兇猛的野獸!或惡劣的天氣!
這些意外,可能是你加入了一家瀕臨倒閉的公司,也可能是遇到了一個和你不對付的領導,也可能是遇到企業架構調整,進而導致你的工作發生了變動,等等,這些意外隨時可能發生,這都會讓新人手足無措......
限制二:接連不斷的意外
當你努力讓自己的“企業”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多的利潤時,就會發現意外接踵而至。
原本做的準備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因為經過準備的就都不是問題,真正遇到的問題都是之前不曾想象到的,并且解決一個問題的同時還在不斷的產生著新的問題。
剛入行做設計時,總以為是自己的軟件操作不夠,就輾轉于各類軟件進行學習,很多人學著學著就放棄了.......
堅持下來的人痛苦的發現,即便自己每種軟件和技法都熟練掌握,依舊無法合理設計出每個頁面。原來是不了解規范,就開始埋頭研究規范,很多人面對苦澀的規范看著看著就放棄了......
少數堅持下來的人,再次痛苦的發現,即使掌握平臺規范,但落實到每個具體的頁面和細節,依然無法輸出合理恰當的設計。原來是對頁面的組件不夠了解,于是開始查找大量資料研究每個組件的特性與聯系,一樣的,又有很多人學著學著就放棄了......
少數又堅持下來人,發現當他們軟件、規范、組件都很熟悉時,但還是無法做出打動人心的設計。最終他們明白,原來是其他的知識積累還不夠,包括歷史、文化、習俗等人文知識。于是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限制三:丟失的“軟實力”
網絡上曾流傳這樣一個故事:
一家硅谷公司招來三個實習生,分別是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
美國實習生只求把事情做完就好,一到下班立馬走人。
他對一些問題盡管一知半解但也能侃侃而談,一分鐘可以講完的問題,能講五分鐘。
中國實習生很努力,活干得最多最好,但不愛多說話。
印度實習生工作做得沒有中國實習生精細,但也不差。雖然講話帶有口音,但最愛發問,擅長表達自己。在實習期間,學到東西最多的是中國實習生,但是,最后人們最能記住的是那位印度學生。
這個故事當然是中國人喜歡講的,因為中國人看重“硬本事”、看輕“軟本事”;
在我們熟悉的價值體系中,這個故事實際是想抬高中國人、貶低印度人,也包括貶低美國人,很符合中國人的口味。
但問題也恰恰出在這里,因為我們這種看重“硬本事”的文化取向造就了中國人只能干苦力活、不能像印度人那樣在硅谷和美國大學等領域成為領袖人物;也正因為美國和印度社會既看重“硬本事”也看重“軟本事”,所以,反饋到文化和教育領域,就變成了不只是要強調數理化,也要強調人文社會科學。
在判斷人才時不只是看他的硬技能,也看他的表達能力、溝通能力,看他是否是一個風趣的人。
道理說出來,誰都懂。但真正做到卻很難。
就好比,很多設計師在職場中屢屢碰壁,就是因為他們只專注于“硬實力”,并堅信一個樸實的道理:好作品自己會說話。
卻忘了,在“不懂行”的需求方眼里。再好的作品也無法自己開口說話。
這個時候就需要設計師從旁講述設自己的設計依據以及能夠達到的效果。
試想一個場景:
一個設計師做出了100分的設計,如果他表達出來的價值是30分,那在需求方看來,他所做的就是30分的方案,提案的結果也可想而知。
這個時候,很多人不是想著如何如何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反倒將一切歸結為自己懷才不遇和業務方有眼無珠。
只要稍微留意周圍,就會發現一個能創業成功的人,不一定是某個行業的頂尖技術高手,但對方一定是這個行業里最能說、最會溝通的人。
在了解完新行業的困惑后,也就引出了,今天分享的主題
為什么設計師當下需要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今天,不管你愿不愿意,我們都被卷進了“無限責任時代”。每個人都是自己這家“無限責任公司”的CEO,承擔全部的風險和回報。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誰敢說自己能穩穩當當的捧個飯碗?企業就一定可靠?
有一份調查顯示,61%的企業會在創立5年左右退出市場,79%的企業會在創立10年左右以失敗告終。失敗企業的數量遠遠高于成功企業的數量。
同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舊的工作機會在加速淘汰,誰敢保證自己的職業不會收到沖擊?
我們必須像經營公司一樣經營自己:
· 塑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
· 呵護自己的名聲;
· 構建自己的協作關系;
· 把注意力投入到產出更高的地方;
· 人人都需要用商業思維看待問題。
比如剛剛提到的“100分的作品只表達出30分”的例子。發生在個人身上,自己多半會怪對方有眼無珠。但如果用企業管理的思維,則會是下面的結果:
產品部的同事費盡心血打造出了一款滿分100分的產品,
結果銷售部的同事在向客戶介紹這款產品時,卻因為表達能力不到位,導致客戶誤以為產品只有30分,因此拒絕購買。面對這個結果,兩個部門會認為這是客戶有眼無珠嗎?當然不會。
產品部同事若知道自己的100分作品被銷售部講成了30分的垃圾,免不了要登門質問,責怪銷售部沒有下足功課。銷售部也會把失敗歸結到自身的不足,并不斷努力改正。
同樣的問題不同的思維方式會得出完全不同的結論。
對此哥倫比亞商學院的海蒂·格蘭特博士,將人分為兩種:表現型人格 和 進取型人格
生活中很多事僅僅是思考角度的轉變,就能讓我們開始變得內心強大起來,產生不一樣的行為。當然這些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畢竟國人大多屬于“表現型人格”。如果僅僅是明白“表現型人格”和“進取型人格”這兩個概念,對很多人而言恐怕很難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
因為,傳統個人管理的方法很容易受到“進取型人格”的干擾。
如果采用“企業管理”的方法論來指導個人的投資和發展。
把自己不同時刻的行為決策看做是企業中不同部門的獨立行為,當下的自己則以CEO的視角對各個“部門”的行為進行盤點。
這樣一來把當下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進行剝離,減少因為“自我合理化”帶來的錯誤,提高決策的正確度。
畢竟投資理論、商業邏輯、管理方法......都是前人反復驗證過的套路和模式。這些方法論對于管理幾百乃至上萬人的企業都有效,用來指導“個人企業”自然綽綽有余。
好了,關于“做自己公司CEO”的重要性就介紹到這里
在后續的節目中,我將逐一和大家拆解,做自己的CEO需要具備的四種能力:
· 戰略能力:對未來趨勢具有明確的判斷,對自身發展做出最有利的取舍;
· 營銷能力: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成為一名業績出色的銷售員;
· 產品能力:把自己的技能封裝成產品,找到一個長期的買主;
· 科研能力:持續學習,保持良好的創造力;
這四種能力是否能夠并行增長,決定了我們在競爭中能夠走多遠,
如果某項能力增長過快,與之增速完全不匹配的其他三項能力會給今后的發展留下隱患。
試想,把一個現代的高速發動機裝到一架老爺車上面,雖然老爺車也能在路上飛馳,但只要路上稍微出現一塊小石頭,等待老爺車的必然是整體框架的四分五裂。